本港兩大銀行滙豐(005)和恒生(011)一直都是不少人的愛股,但如果從月供的角度來說的話,2選1應該選哪一隻好?
滙豐(005)曾經是香港的神話,曾經有一說:把女兒嫁出去,收禮金,都不及收到滙豐實貨股票,叫外家感到放心。當然,自金融海嘯後,此情不再,但仍是港人信心保證,滙控每次有難,港人仍然會願意真金白銀買入滙控。
滙控目標成為國際級銀行,其中以03年收購Housesold Finance成立滙豐融資最具象徵性,隨著美國房地產市場上升一度令滙控股價升至超過150元。2007年次按風暴,國際銀行夢醒,2009年起滙融陸續結束及出售業務。滙控近年還原基本,收益仍是「一港獨大」,股息率約6厘,股價長期橫行,落入了高明月供股的範圍之內。
海嘯後匯豐不思進取反成月供之選
今年首季業績顯示,按稅前利潤滙控亞洲區業務已佔該行8成,當中僅香港業務更佔52%。即是說,標榜為國際銀行的滙控,收入很大程度來自香港,實際上是一間香港銀行,其他地方的業務只是用來陪襯,這對月供是一件好事。
經濟學上有一概念為尋租,大意指政治行為取代競爭的獲利。香港是一個尋租型經濟,一旦成為一行的霸主,很容易有尋租利潤。
本來銀行業發牌制度已有一定的尋租行為,但滙控更甚,因在香港滙控是發鈔行,雖然「實質央行」的地位已不再,但多年積積落落,包括存戶的信任及客戶的關係,在香港仍有「尋租」的能力。滙控在英美等地,便要面對市場競爭。
「尋租」錢遠較市場競爭錢易賺,在股票市場中,市場競爭贏家當然會反映在股價上,近年的市況可見,資金主要放在美股贏家上,因為美國的市場競爭贏家可全取全球市場。套用在香港,近年炒來炒去幾隻本地老牌股,反映本地資金較相信「尋租」。
說滙控「不思進取」,又不全是事實,該股6月17日公布,計劃在美國加開50間分行,增幅達到25%,並增聘逾300名員工,是該行8年以來首次擴展美國業務。雖則有擴充業務,但跟當年大手收購相比,已是內部增長多於大型併購,亦反映心態已變,寧願穩打穩紥。
滙控與其他國際銀行比較
滙控收益計並非太過國際,所以每當國際銀行股跑出時,滙控股價多數落後,加上炒風較盛的銀行股如高盛、大摩、摩通,主要業務都是投資銀行,滙控瓣瓣有,業務較像花旗銀行。
花旗集團的北美業務亦佔零售銀行收益61%,機構性客戶稍多於零售客戶,這點跟滙控零售銀行佔最大比重不同。相以市賬率計,滙控跟其他國際銀行股比並不特別便宜,亦非特別貴。當然,若跟恒生比較便任何銀行股都會變得便宜。
銀行 | 市賬率 |
滙控(005) | 1倍 |
恒生(011) | 2.17倍 |
花旗(C) | 0.86倍 |
大摩(MS) | 0.99倍 |
高盛(GS) | 0.80倍 |
摩通(JPM) | 1.51倍 |
恒生業務穩陣反成長升股
滙控同系的恒生(011),理論上可沾到滙控發鈔行的地位尋租,而恒生更近乎純香港銀行,理論上應較滙控吸引。但尋租故事一旦被股價過度反映,新買入的投資者便不是在參與尋租,而是要投機,恒生的市賬率超過兩倍,甚麼尋租優勢也完全反映,甚至反映過頭了。
此外,恒生的股價走勢亦不利月供,已有大量長期擁躉只買不沽,造成股價一開展升浪便斜直線上升,將會越供越貴,較適合用大注買多於月供,純粹手法分野。
股息計,匯控較適合供股
恒生的股息率達3.89厘,並有增派息的趨勢,跟滙控一樣每季派息,以其穩定的業務及股價升幅,其實要月供亦無妨。始終滙控股價橫行有橫行的好處,就是可用接近成本買貨,若未來出現樓梯級的升勢更佳。
大家可能會問,減息周期隨時會來臨,至少再加息的機會下降,銀行靠息差擴闊受惠的憧憬已完結,為何還月供滙控?答案還是要收息,經歷上一個零利率周期,加上被美國罰款,還能維持派息水平,香港的老本,理應可以經續食。其他本地老本股已逐一跑出,滙控仍有時間慢慢供,所以,揀月供股,首推滙控。
想買股收息,當然要個投資股票戶口,立即用GoBear一click比較和選擇最適合自己的證券戶口,以讓投資更得心應手!
高明專欄其他文章:
*本文的內容均為作者的個人意見,並不代表GoBear HK的立場。
*筆者為證監會持牌人,於本文章刊登之時,筆者個人或/及其客戶可能隨時買入或/及賣出相關證券及衍生工具。
伸延閱讀